著作名称: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与监管
作者:胡德宝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简介:
《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与监管》一书聚焦金融风险,分8章进行详细阐释,系统梳理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金融监管发展历程。全书依据巴塞尔协议Ⅲ框架,充分考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解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构建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动态指数及预警模型,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度,并据此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衡量、预警监测体系和防范化解对策,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方向给出合理化建议,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有利的分析工具和决策参考。
目录:
第1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与监管:历史经纬
1.1 两家银行相继关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名义/ 003
1.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006
1.3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制/ 012
1.4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 015
1.5 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 017
1.6 小结/ 020
第2章 巴塞尔协议Ⅲ体系下银行业的宏观审慎监管
2.1 巴塞尔协议发展的历史沿革/ 023
2.1.4 巴塞尔协议Ⅰ存在的问题/ 026
2.2 巴塞尔协议Ⅱ的积极意义与缺陷:监管改革的动力/ 028
2.3 巴塞尔协议Ⅲ与宏观审慎监管:监管理念的回归/ 035
第3章 我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改革
3.1 巴塞尔体系下中国监管改革的历程/ 049
3.2 巴塞尔协议Ⅲ体系下银行业监管改革的措施/ 053
3.3 我国银行业监管面临的挑战/ 056
第4章 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和评估
4.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识别的方法/ 062
4.2 国际监管要求及借鉴/ 063
4.3 中国版D-SIB 指标法识别及其适用性/ 073
4.4 中国版D-SIB 的实证研究/ 075
4.5 市场法模型的验证/ 084
4.6 结论与建议/ 091
第5章 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
5.1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理论基础/ 095
5.2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个性化形成机制/ 097
5.3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的指标构建/ 104
5.4 在险价值和条件风险价值法/ 110
5.5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 111
5.6 研究小结:差异化监管的趋势/ 126
第6章 金融改革、政策不确定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6.1 政策不确定性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131
6.2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机制/ 134
6.3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定量分析/ 135
6.4 研究小结/ 158
第7章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预警
7.1 预警模型的理论基础/ 163
7.2 预警模型的指标选取/ 166
7.3 指标预警与风险预警指数/ 174
7.4 预警模型的应用/ 186
7.5 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体系的政策建议/ 189
第8章 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策略
8.1 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方向/ 193
8.2 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改革/ 196
参考文献/ 199
附录一 2019 年相关商业银行经营数据/ 221
附录二 案例:恒大“暴雷”会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吗? / 228
后 记/ 236
样章试读:
2007年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显露了传统金融监管体系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的缺失和漏洞,凸显了识别、监测、评估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也表明了监管改革的必要性。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在结构性减速所产生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冲击下,金融系统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的概率显著上升。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监管层多次强调要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2—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11次强调“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条底线”,凸显了防控的复杂性和党中央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决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要是指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防范系统性风险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再次明确提出:“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2023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13项改革中与金融监管直接相关的有6项,也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监管的重视以及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要求。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这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对党中央、国务院自1997年起先后召开过五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升格”。会议明确强调“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并指出要“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在2019年1月21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稳定,并对如何防范化解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指导。在2019年2月22日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对重大风险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系统性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近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又再次强调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呈现“点多面广”“关联交错”的复杂局面,诸多“灰犀牛”“黑天鹅”隐患时刻威胁着我国的金融安全。局部风险的突发,通过金融体系的联结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极易演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尤其是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不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导致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以美国为例,2023年3月,三天内两家银行倒闭: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Silion Valley Bank,SVB)关闭,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关闭的最大银行;3月12日,美国签名银行(Signature Bank)也宣告关闭。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制定了一项计划,以向公众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试图限制硅谷银行倒闭后的溢出效应。美国两家银行接连关闭,其风险向他国金融机构外溢。成立于1856年的瑞士瑞信银行,于2023年3月19日,由瑞士联邦政府宣布将被瑞银集团收购。2023年6月27日,瑞银集团未来几个月中将削减3.5万个工作岗位,引起了国际银行业稳定性担忧。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和国内改革发展艰巨繁重的双重压力下,我国迫切需要强化监管以保持金融体系稳定,以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职能。
在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考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阐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从而构建一个系统性金融风险动态指数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度,据此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识别、衡量、预警监测体系(SRIMMS)和防范化解对策,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改革方向,为金融监管提供有利的分析工具和决策支持,有利于监管当局开展更加科学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保证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关理论以历史经纬进行了梳理,分别涉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方法及其变化趋势、风险的形成机制、传导和溢出效应、预警和监管研究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涵盖内容等,并对前期研究进行了评述,本章试图站在更高位置“鸟瞰”本书研究内容的全貌。
第二章从历史视角对巴塞尔协议Ⅰ到巴塞尔协议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通过里程碑的方式记录了每个版本存在的缺陷,分析了监管改革的动力机制,结合2007年肇始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阐释了原有的巴塞尔协议Ⅰ和Ⅱ受到的冲击和挑战,巴塞尔协议Ⅲ在风险敏感性监管与非风险敏感性要求相结合、资本监管与流动性监管相结合、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等回归监管理念的显著变化。回应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因,也自然切入了本书的研究主题。
第三章从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改革入手,回顾了我国银行业监管改革的历程,并结合我国的监管实践,从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杠杆率管理、监管变革新趋势等方面剖析了在巴塞尔协议Ⅲ体系下我国的监管转型。
第四章重点分析了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体系和监管要求,并利用指标法对我国的国内系统重要性机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行的系统重要性最高,且工商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位居首位。大型股份制银行和部分规模较大的城商行进入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系统重要性整体上依次递减。同时,应用GARCH-Copula-CoVaR模型,研究了我国2008年前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测算各家银行风险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与指标法的结果大致相同,验证了指标法测算的科学性。
第五章在共性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分析了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个性原因,并以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为例,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测度,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密切相关,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指明了差异化监管的重要性及其原则。
第六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的金融改革引致政策不确定性的原因,并从风险承担的视角分析了其对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导致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更加不确定,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及系统性风险;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存在影响上的差异,资产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对风险承担的影响相对更小。基于实证结果,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提出应稳定预期、降低政策的不确定性,让金融监管回归其防范风险的本源,实现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经营收益间的平衡。
第七章以银行业为例,构建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模型,设置了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测度。本书选择了KLR信号法确定为本文研究风险预警模型,选取能够反映宏观、微观、市场三个层面的十项预警指标合成预警指数,并对预警效果进行了模拟。在预警模拟结果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系统性风险预警体系的政策建议。第八章分别从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方向和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第四章至第七章中有部分理论模型或实证研究,读起来显得理论化甚至有点枯燥,但对应的章节文末均有小结,是对前面内容的提炼总结,保持了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读者在阅读时,可选择跳过模型部分,不影响本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因此,本书既适合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同时也适合金融监管机构及从事金融风险管理实务的业界人士。当然,囿于作者个人能力,本书肯定存在不足之处,期待方家们给予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