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上一篇:周戎
下一篇:Daniel A.Austin

Andy Mok( 莫天安 )(讲师)

职称:讲师

个人简介

莫天安(Andy Mok)CCG高级研究员,CGTN科技与企业评论员。他于1998年加入美国兰德公司,莫天安是九十年代早期首批加入晨兴创投的投资专家之一。莫先生目前经营着一家位于北京的专业服务公司(Red Pagoda Resources)。公司帮助中国的创业公司获得投资、关键人才和媒体关注,以加速他们的成长和成功。莫先生拥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MBA学位,在此之前,他完成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中国研究硕士学位。他也是一名美国注册会计师,拥有马里兰大学的会计学士学位。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战略和相关投资机会。此外,他对于人工智能和无人机的发展、中国全民创新/创业政策、机器人技术和其他创新创业相关话题的见解独到,定期受到领先媒体品牌的采访,其中包括美联社、彭博社、中央电视台、CNBC、今日印度、路透社、南华早报等。

所授课程(讲座)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AI(讲座)

上一篇:Andy Mok( 莫天安 )
下一篇:韩冬临

Daniel A.Austin(副教授)

职称:副教授

Email:daustin@kean.edu

个人简介

Prof. Daniel Aaron Austin grew up in Chicago, Illinois, USA. He received a Bachelor of Arts degree in Mandarin and Chinese languages 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He studied law at 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where he received his Juris Doctorate degree and was named a Harlan Fisk Stone Scholar. Dr. Austin earned his M.A. and Ph.D. in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r. Austin practiced commercial and bankruptcy law for 25 years, representing clients ranging from individuals to Fortune 100 companies in state and federal courts throughout the U.S. He taught political science at Edinboro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or four years, and bankruptcy and commercial law at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for six years, where he w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Dr. Austin has published five books, including, most recently, Business Bankruptcy Law in Focus (Wolters Kluwer, 2017). He has published numerous articles on insolvency law, and presented at many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His work has been cited extensively in the media, court opinions, blogs, and other commentary.

Dr. Austin’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effects and implications of consumer student loan debt and consumer medical debt, in addition to various business bankruptcy law topics. His current projects include insolvency practice in China and empirical studies of US consumer bankruptcy debtors. Professor Austin is also an accomplished watercolor artist, and his work has been shown in juried shows and galleries.

所授课程(讲座)

Business Law II(讲座)

主要论文

Bankrupt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solvency Administr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merican Bankruptcy Law Review 94:1 (2020)

Medical Debt As A Cause of Consumer Bankruptcy, 67 Maine Law Review 1 – 23 (2015).

Student Loan Debt in Bankruptcy: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48 Suffolk Law Review 477-588 (2015).

Ethical Ambiguities on the Front Lines of Consumer Representation (with Donald R. Lassman), 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Journal, Vol. 33, No. 7, pp. 26-27, 80 (July 2014).

The Indentured Generation: Bankruptcy and Student Loan Debt, 53 Santa Clara Law Review 329 – 402 (2013).

Bankruptcy and the Myth of ‘Uniform Laws’, 42 Seton Hall Law Review 1081 – 1168 (2012).

State Laws, Court Splits, and Local Practice Make Consumer Bankruptcy Anything but ‘Uniform’, 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Journal, Vol. 29, No. 10, pp. 1, 66-68 (December 2010).

The Bankruptcy Clause and the Eleventh Amendment: An Uncertain Boundary Between Federalism and State Sovereignty, 42 San Francisco Law Review 383 – 426 (2007).

For Debtor or Worse: Discharge of Marital Debt Obligations Under the Bankruptcy Abuse Prevention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2005, 51 Wayne Law Review 1369 – 1416 (2005).

Zero Tolerance for Commercial Fraud: Bankruptcy Metrics Dictate That Forewarned is Forearmed (with Robert J. Musso, Bruce Weiner, and Jack Seward), 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Journal, Vol. 24, No.10, pp. 1, 46-49 (December 2005).

Drop Down? Drop Dead! Excess Insurers Are Not Required To Provide Primary Coverage In Lieu of an Insolvent Insurer, 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Journal, Vol. 24, No. 9, pp. 24, 56 (November 2005).

E-Sleuthing and the Art of Electronic Data Discovery: Uncovering Hidden Assets in the Digital Age (with Jack Seward), 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Journal, Vol. 23, No. 2-4 (February, March, April 2004) (three-part series).

Eat My Dirt! Dirt for Debt Swaps, 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Journal, Vol. 23, No.5, pp. 12, 48 (June 2003).

Payment of Pre-Petition and Post-Petition Employee Severance Benefits, 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Journal, Vol. 23, No. 4, 5 (March – April 2003) [Part I—March 2003, p.1, 44-45; Part II—April 2003, p.14, 32].

Realism, Institutions, and Neutrality: Constraining Conflict Through the Force of Norms, Commonwealth: A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9, pp. 37-55 (1998).

其他

Why Medical Debt and Bankruptcy Are Growing Problems, The Conversation, Jan. 28, 2015.

Not So Fast, Senator! How to Really Solve the Student Loan Debt Crises, Huffpost, Oct. 9, 2013.

Editor, Consumer Bankruptcy: Fundamentals of Chapter 7 and Chapter 13 (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2012, 210 pages).

Consumer Bankruptcy: Staggering Towards Coherency, Northeastern Law Magazine (Summer/Fall 2010, 1 page).

Reaffirmation Agreements in Consumer Bankruptcy Cases (with Donald R. Lassman) 45 Southern New England Roundtable Symposium Law Journal 90 – 102 (2009).

Contributing Author, Newberg on Class Actions, 3rd ed. (Shepard’s/McGraw-Hill, 1993) (editorial and case law updates, new chapter on litigation ethics).

著作

Business Bankruptcy Law in Focus (650 pages, with Stephen P. Parsons) (Wolters Kluwer, 2017).

Graduating with Debt: Student Loans Under the Bankruptcy Code, 1st and 2d ed. (with Susan E. Hauser) (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2013 and 2016).

Reaffirmation Agreements in Consumer Bankruptcy Cases, 1st and 2d ed. (with Donald R. Lassman) (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2009 and 2010).

BOOK CHAPTERS

Undue Hardship: Standards and Case Law under 11 U.S.C. § 523(a)(8), Best of ABI 2013: The Year in Consumer Bankruptcy (American Bankruptcy Institute, 2013, 10 pages).

Digital Electronic Data, Norton’s Bankruptcy Law and Practice, 2d ed. §§141:31 – 141:59 (Thompson West 2004).

上一篇:Daniel A.Austin
下一篇:江风

韩冬临

个人简历

韩冬临,浙江桐乡人,1999年就读于复旦大学。2003年本科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获一等荣誉。2003-2009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获社会科学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任哈佛—普林斯顿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项目博士后研究员,2010年开始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主要研究兴趣包括中国与世界、政治态度和定量研究方法。

著作

韩冬临,《想象的世界:中国公众的国际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6月。

期刊论文(部分)

韩冬临,《经济发展与民主价值观——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26-34页。

HAN, Donglin and David Zweig, “Images of the World: Studying Abroad and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China Quarterly 202 (June 2010): 290-306.

HAN, Donglin, “Why China’s Agriculture Survived WTO Accession,” Asian Survey, 45, 6 (November-December 2005): 931-948.

通讯地址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2

E-mail: donglin2006@gmail.com

上一篇:韩冬临
下一篇:金灿荣

江风(副教授)

职务:副教授

Email:jiangfeng2017@ruc.edu.cn

教育经历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

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Paris XII University)国际贸易硕士

中国南京大学法国语言与文学学士(副修:南京大学商学院投资经济)

工作经历

2021年9月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金融学副教授

2017年9月-2021年8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

2016年6月-2017年6月 加拿大Concordia大学经济学系讲师

讲授课程

2017年9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

本科及研究生课程 (中文): 计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论文规范与写作

研究生课程 (英文,法文): Chinese Economy, Contemporary Chinese Economy

2016年9月 至2017年7月: 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

本科课程 (英文):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语言

中文 (母语), 英文 (流利), 法文 (流利)

研究成果

(一)论文

Jiang, Feng. Chinese contractor involvement in wildlife protection in Africa: Case study of Mombasa-Nairobi Standard Gauge Railway Project, Kenya. Land Use Policy (SSCI, Tier 1), 95(2020): 104650.

Jiang, Feng & Guo, Liang. Comparis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 Non-Chinese FDI to the Economic Growth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untries---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Multinational Panel Data. Statistics & Decision (CSSCI). 2021, January.

Jiang, Feng & Guo, Liang. Is cross border tourism an effective means to achieve political goals? Evidence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Empirical Economics Letters (SSCI), 2021 March.

Jiang, Feng & Guo, Liang. Pollution Haven Effect and Porter Effect in North-South trade: A theoretic analysis under the mixed duopoly Cournot model. Empirical Economics Letters (SSCI), 2021 April..

(二)教材

Jiang, Feng (editor). An overview of Chinese econom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21. Textbook of the course for foreign graduate students.

(三)科研项目

2020-2021: “一带一路”国家在华留学生留学因素和就业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项目负责人)

2018: 宜宾市发展竹产业打造蜀南竹海研究. 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 (项目主要执笔人)

社会兼职及荣誉

2019 至今: 苏州市科技局专家库成员

2019 至今: 苏州市“软科学”项目评审成员

2016 至今: 加拿大Concordia大学Loyola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

2021: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2017 – 2020: 苏州园区“高层次紧缺人才”称号

2019: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指导教师 (北京市级)

上一篇:江风
下一篇:金茜

金灿荣

个人简历

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和平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上海未来亚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主要学术研究领域: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主要讲授课程:外交决策研究、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等。主要著作:《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等;已发表论文和评论数百篇。

上一篇:金灿荣
下一篇:李博伦

金茜(讲师)

职称:讲师

Email:xijin@ruc.edu.cn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2004-2008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学士

2008-2010 莱顿大学 国际关系与外交硕士

2010-2014 莱顿大学 政治学博士

所授课程

区域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电影中的国际关系

西方政党政治及腐败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the Movies (全英授课)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全英授课)

主要论文

研究成果:

“Pre- and Post-Lisbon: European Union Voting in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West European Politics, 36(6): 1274-1291, 2013.

EU Representation at the United Nations: Toward a More Coherent Union after the Lisbon Treaty, PhD Dissertation, Leiden University, January 2014.

《超越主流话语的战时性暴力研究 ——〈2012人类安全报告〉的女性主义解读》,载《西部大开发》,2013年第3期。

《“后里斯本”时代欧盟在联合国大会的代表模式探析——打造更具凝聚力的欧盟》,载《新西部》,2013年第15期。

《中国与巴西之间的文化异同》,法制日报,2016年4月13日.

《冷战后欧盟对台政策内涵及其前景分析》,西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46卷第3期。

《电影在国际关系教学中的应用》,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20期。

上一篇:金茜
下一篇:李庆四

李博伦(讲师)

职称:讲师

Email:t_magic@hotmail.com

个人简介

江苏南京人,男,1987年6月生,博士,主要从事复合金属氧化物微纳米结构合成及其在新型能量存储器件中的应用(如锂离子、锂硫、锂空气、钠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以及储能型锂离子流动电池的概念设计、设备组装和性能分析。已发表科研论文9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4篇。参与973、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的研究。

主要从事复合金属氧化物微纳米结构合成及其在新型能量存储器件中的应用(如锂离子、锂硫、锂空气、钠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以及储能型锂离子流动电池的概念设计、设备组装和性能分析

教育经历:

2012.9-2016.1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学专业 博士

2010.9-2011.12 香港中文大学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硕士

2009.9-2012.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 硕士

工作经历:

2016.5-至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讲师

所授课程

The Role of Internet and Technology in Empowering Underserved Population,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RS/GIS上机实习

主要论文

2016

1. Bolun Li, Chaopu Ti, Xiaoyuan Yan. “Estimating soil moisture with Landsat dat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xtra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inter flooded paddies.”Remote sensing,2016, 8(1), 38. (IF="3.18)

2.Bolun Li, Chaopu Ti, Xiaoyuan Yan. “Estimating rice paddy areas in China using multi-temporal cloud-free NDVI imagery based on change detection.” Pedosphere, (In press). (IF="1.50)

3. Longlong Xia, Chaopu Ti, Bolun Li, Yongqiu Xia, Xiaoyuan Y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reactive nitrogen releases during the life-cycles of staple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their mitigation potentia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6, 556: 116-125. (IF="4.10)

4. 李博伦, 遆超普, 颜晓元. Landsat8陆地成像仪影像的缨帽变换推导[J]. 测绘科学, 2016(04).

5. 马兰, 李晓波, 李博伦, 颜晓元. “土壤中羟胺和亚硝态氮非生物过程对N2O排放的贡献.” 土壤学报, 2016,(接收)

2015

1. Yongqiang Zhao, Yongqiu Xia, Chaopu Ti, Jun Shan, Bolun Li, Longlong Xia, and Xiaoyuan Yan. “Nitrogen removal capacity of the river network in a high nitrogen loading reg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49(3).(IF="5.33)

2014

1. Yongqiang Zhao, Yongqiu Xia, Bolun Li, Xiaoyuan Yan.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denitrification rates and N2O emissions in sediment of freshwater rivers.” Environma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4, 21(16). (IF="2.76)

2. 赵永强, 夏永秋, 李博伦, 颜晓元. “利用膜进样质谱同时测定河流沉积物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3(4): 794-802

2013

1. 李博伦, 沈润平, 严婧, 刘磊, 黄晓龙. “基于遥感的土壤电阻率估算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5(5):432-438

上一篇:李博伦
下一篇:林承铎

李庆四(教授)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所受教育:

1984—1988:河南大学外语系,获英美文学学士

1988—1990: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学位

1996年—2000: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

工作及国外经历

1990年以来,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3年任讲师,2002年任副教授,2009年任教授。1994年底至1995年赴英国肯特大学进修;1998年5月至1999年6月赴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讲学;2004-2005年在富布赖特项目基金的资助下,作为中国参加美国国会研究项目的第一人在美国国会议员办公室工作一年。期间在2004年9月,曾经应邀参加中国观察美国大选访问团在华盛顿地区的所有活动,对美国选举制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本院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美国问题、中美关系以及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所授课程

“美国政治与经济”,“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专题研究”,研究生选修课“美国政治思想专题研究”(全部英语授课),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和“国际公共关系”等。

主要论文

“奥巴马能源新政评析”,《中国能源报》 2009年10月12日 。

“社会组织的外交功能:基于中西对比的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6月。

“奥巴马外交政策解读”,《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1000字。

“中美软实力外交比较研究:以东南亚地区为例”,《教学与研究》,2009年3期,11000字。

“美国与东北亚安全:困境、动因与影响”,《东北亚论坛》(吉林),2009年1月第1期,10,000字。

“奥巴马现象解读”,《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11月,8500字。

“为什么是奥巴马”,《环球人物》,2008年11月,2000字。

“美国总统外交探析:以布什主义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9月第5期,10,000字。

“中美经济关系:动力与张力”,《新视野》,2008年第4期。8000字。

“美国对华政策的政治导因分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6月,第3期,第62-69页,12000字。

“美欧联盟关系新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教学与研究》,2008年5月,9300字。

“媒体—政府互动与美国外交决策:以伊战为例”,《燕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9卷第1期,8400字。

“美国大选的党内提名”,《中国社会导刊》, 2008年3月1日 ,4000字。

“关乎全局的中美关系”,《领导文萃》, 2008年2月20日 ,3000字。

“美国国会中的外来游说”《美国研究》,2007年10月,10,000字。

“也谈美国新保守主义对布什外交的影响”,《廊坊师院学报》,2007年10月,10,000字。

“人民币与美国选举何干?”《国际金融报》, 2007年8月21日 。1500字。

“加强自省,解决分歧”,《人民日报》, 2007年8月14日 ,1500字。

“中期选举后的美国外交:变与不变”,《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8000字。

“The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China ’s Peaceful Rise in the 21st Centur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edited by Sujian Guo,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6.

“中国企业为何频遭围堵”,《中国社会导刊》(北京),2005年11月(下),第52页。5000字。

“我眼中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中国社会导刊》(北京),2005年9月(下),第55页。5200字。

“邓小平国际战略与新时期中国外交思维”,入选《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研讨会,2000年11月,8千字。

“欧洲议会的权力与职责”,《政党与欧洲一体化》, 李景治 教授主编,1万字。

主要著作

“从美国中期选举看其未来软力量攻势”,载《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8千字,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4月,ISBN 978-80247-273-0

《美国政治与外交决策》,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本人承担8万字。

《美国国会与美国外交》,专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版。42万字。

《国际政治经济专业英语》,副主编,本人承担25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概论》,副主编,承担8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地区战略”(第2章),“能源战略”(第5章),《欧盟政策及其决策过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12月。

“欧盟议会的组成及运作”,载《欧洲一体化的政党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12月。

《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政策》,著,27万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承担4万字,叶宗奎、王杏芳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美国总统与外交决策”、“美国国会与外交决策”、“美国官僚机构与外交决策”、“美国军事及情报机构与外交决策”,共计6万字,为一合作研究项目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拟于2006年10月出版。

上一篇:李庆四
下一篇:林崇诚

林承铎(副教授)

职称:副教授

Email:linchengto@ruc.edu.cn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2004年9月-2008年7月 北京大学法学院 民商法博士;

(2004.9-2008.7: Ph. D in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at Law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

2007年1 月- 2008年8月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院 欧洲知识产权法硕士;

(2007.1-2008.8: Master of Europ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Law School, Stockholm University)

2002年8月- 2003年11月 美国天普大学比斯利法学院法学硕士(LL.M);

(2002.8 -2003.11: LL.M i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Law at Temple University Beasley School of Law (PA, U.S.A))

1998年9月- 2002年7月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法学学士。

(1998.9-2002.7: Bachelor in Economic Law in Civil, Commercial and Economic Law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工作经历

2014年9月至今 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副教授

(2014.9-Now: Associate professor in International College (Suzhou Research Institut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0年9月- 2014年8月 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讲师

(2010.9-2014.8:Assistant professorin International College (Suzhou Research Institut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8年9月- 2010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讲师

(2008.9-2010.7: Post-doctor (assistant professor)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所授课程

投资中国及其法律法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

主要论文

1. 2013年《细化衡量精神损害赔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29日。

Refinement and measurement of moral damage compensation, CSSTODAY,2013-05-29.

2. 2013年《善意相对人撤销权的正当性检讨—以我国《合同法》第47条、第48条为基点》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The legitimacy analyzing to good faith contrary party’s right of rescission based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3-01.

3. 2013年《论关键词推广服务中搜索引擎服务商的责任》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The liability of search engine provider about keywords popularize service,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Journal(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3-01.

4.2012年《论夫妻约定财产制度的适用困境》法学杂志,2012年第3期。

The application difficulties to couple’s conventional property system, Law Science Magazine, 2012-03.

5.2012年《中德侵权责任法一般条款比较》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general article of tort law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Social Science, 2012-03.

6.2011年《侵权责任法归责体系的博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27日。

The gamble of imputation system of Tort Liability Law,CSSTODAY, 2011-09-27.

7. 2011年《农村私有房屋法律适用问题解析—以登记与抵押问题为基点》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2期(合作第一作者)

The analyzing to application problem of rural private house based on register and mortgage problem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03.

科研项目

1. 2012年<侵权责任法的一般条款构成要件该当性重构>北京市哲学社科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青年项目

a. Lin Chengto (2012):

Project name: The youth program of “12-5” planning program of Beijing Planning Offic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opics: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mposing elements to general article of Tort Liability Law

2. 2011年<网路著作权纠纷解决机制—以wipo反规避条款为基点>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培育项目

b. Lin Chengto (2011):

Project na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ublished program of Research Foundation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Research topics: Internet copyright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ti-circumvention provisions of the WIPO.

主要著作

(一)著作(Books)

2009年《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Lin Chengto (2009): Study on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Shareholders’ Withdrawal Mechanism.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Law Press.301 pp.

(二)教材(Textbooks)

1.2012年《经济法实务》(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参编并负责第四章 合同法部分)

Lin Chengto (2012) in charge of 4th chapter: Economic Law. 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2010年《商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Lin Chengto (2010): Business Law— an Introduction. 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三)工具书(Reference book)

2010年《工伤法律小全书》法律出版社。

Lin Chengto (2010): The Industrial Injury Remedy Reference Book. Beijing. Law Press.

奖励与荣誉

1.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十佳班主任”

2014:“Top 10 Class Advisor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2013: second prize, The 7th Youth Teacher’s Basic Teaching Skill Contest

3.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教学优秀奖

2013:Teaching award of Suzhou Campu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4.2012年苏州工业园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2:Excellent educator of SIP

5.2010年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学者资助

2010: DAAD Exchange Scholar Award

6.2009年中国博士后基金二等资助

2009: China Post-Doctor Research Award

上一篇:林承铎
下一篇:刘新光

林崇诚(国际关系学院)

E-mail:lawrence.lin@livemail.tw

个人简历

林崇诚(Lin,Chong-Cheng),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美籍华人

研究领域:国际政治经济、产业经济、经济外交、国际资本市场、两岸关系

学历

吉林大学法学院 博士后研究 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法律环境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政治学博士 产业经济与国际政治 、台北大学商学院 企业管理学硕士(EMBA) 、美国纽泽西理工学院 工程管理学硕士(EM)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S) 、美国纽约市布鲁克大学 计算机信息学士(CIS) (The Bernard M. Baruch College, BBA)

主要经历

拓墣产业研究所 副总经理 、中纬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执行副总经理 、Triton Technology Lab. 总经理 、New York Telephone Switch Engineer

主要教学课程

众创空间投融资与资本运作 、创业风险投资与资本运作 、国际投资理论与操作实务 、国际资本市场研究 、产业经济与国际政治 、经济外交 、投资中国 、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概述、全球化对大陆、台湾政治与经济的影响等) 、国际企业创新经营策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发展概论(中国投资法律环境分析、中国资本市场介绍)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论

专著与论文

2016.1 《中国网路通讯产业“走出去”的挑战与应对措施》,载《国际贸易》,2016年总第409期

2015.12 《台湾“第三势力”崛起下两岸政策调整的应对建议》,载《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2009.11 著作《产业与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

2009.7 著作《创业风险投资与中国法律政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08 吉林大学博士后出站研究工作报告,《中国创业风险投资法律与政策环境的研究与反思》

2008.11 《中国创投产业法律环境探析及建议》, 载《河北法学》,第26卷,2008年第11期

2008.7《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的现况与挑战》,载《河北法学》,第26卷,2008年第7期

2008.6 《中国创业风险资本来源法律问题探析》, 载《当代法学》,第22卷第6期(总第132期)

2005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大陆-台湾经济交流及其对两岸关系之政治环境的影响》

2005.3 《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解决两岸问题的思考》, 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2期,(总第249期)

上一篇:林崇诚
下一篇:刘玉书

刘新光

个人简历

男,1977年12月12日出生于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1995年上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2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后, 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工作。2010年9月调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任教至今。2008年4月,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及历史区域地理方面的研究。

主讲课程

本科生: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区域地理、北京历史地理、古都文化 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工作。2010年9月调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任教至今。2008年4月,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及历史区域地理方面的研究。

研究生: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古地图研究、中国历史城市地理、《水经注》研读

科研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科研项目:“唐宋江西地域发展与政区演变考原”(项目编号:2007000301),独立承担,已结项。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北京地区古城址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1LSC022),独立承担,已结项。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北京地区寺陵聚落的历史地理考察”(项目编号:2012SKL006),独立承担,已结项。

指导本科生国家级创新课题“北京地区古城址现状调查与保护建议”,2010年10月立项,已结项。

获奖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度优秀班主任

第十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优秀奖(2010年)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度“十佳优秀班主任”

研究成果

《宏基初奠——秦汉改革及其因果成败》(与甘黎明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古代中国礼器——来自商和西周时期墓葬和窖藏的证据》,[英]罗森著,刘新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状元罗洪先与<广舆图>》(与李孝聪先生合著),《文史知识》2002年第3期;

《汉高祖名邦字季略说》,《史学月刊》1999年3期;

《晋永嘉乱后南迁流民地域选择述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3期;

《六朝历史文化大事年表》,收入《六朝文化》一书。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太平天国”国号论述》,《江苏地名》,2000年4期;

《陈郡谢氏江左地域选择述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3期;

《唐宋江南地域空间的分化与整合》,《唐研究》第十一卷,2005年;

《永嘉乱后北方移民的地域选择——以江南为例》,收入《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2月。

《“五岭”考辨》,《国学学刊》2009年第四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10年第3期;

《帝国路线的选择:历代五岭交通格局的变迁》,《国学学刊》2014年第二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14年第5期。

上一篇:刘新光
下一篇:吕捷

刘玉书(研究员)

职称:研究员

Email:liuyushu@ruc.edu.cn

个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人工智能方向博士。主要从事NLP、金融科技与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数字中国:区块链、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的未来》作者之一,有多篇研究报告与论文发表记录,包括《区块链十周年:发展现状、趋势与监管政策研究》《金融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评估与展望》《数字“一带一路”:进展、挑战与实践方案》《论数字中国社会:发展演进、现状评价与未来治理》等。

所授课程

数字中国的崛起


上一篇:刘玉书
下一篇:孟庆轩

吕捷(副教授)

职称:副教授

Email:lujie@ruc.edu.cn

个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美国康乃尔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博士后。历任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助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兼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主任,前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农业经济、宏观经济、公共治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所授课程

《经济学原理》、《中级宏观经济学》、《建国以来政治经济史论》

《China studies and Development》(全英文)

《Understanding Chinese Economy-A Macroeconomic Approach》(全英文)

主要论文

[1]“CPI与PPI‘背离’的结构性解释”,《经济研究》 2015年第4期

[2]“‘碎片化’还是‘耦合’?五年规划视角下的央地目标治理”,《管理世界》2018年第4期

[3]“利率管制放开会加速资本的离农化吗”,《管理世界》2016年第12期

[4]“整体知识与公共事务治理: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五年规划” ,《管理世界》2014年第12期

[5]“国际玉米价格波动特性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影响”,《管理世界》2013年第5期

[6]“当前国际粮食经济形势与中国粮食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9年第8期

[7]“新农保对家庭劳动供给的非对称影响研究”,《管理评论》2019年第6期

[8]“中国的粮价上涨在趋稳吗——基于Nonlinear Regime Switching模型的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6期

[9]“惯性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3年第6期

[10]“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和结构演变的回溯”,《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5期

[11]“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手段:以五年计划转型为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2]“从经济指令计划到发展战略规划:中国五年计划转型之路(1953-2009)”,《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8期,

[13] “Effectiveness and Sustainability of Grain Price Support Policies in China”, Sustainability,2019,11(9)

[14]“Nonlinear investigation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break regime switching model”,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2,4(1)

[15]“Has China’s economy become more stable and inertial”,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2,1

[16]“Measurement of spontaneous polarization charge in C-face 3C-SiC/6H-SiC heterostructure with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by capacitance-voltage method”,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9,105(10)

[17]“Quantum confinement and coherence in a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in a carbon-face 3C-SiC/6H-SiC polytypeheterostructure”,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9,94(16)

[18]“Weak anti-localizat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in modulation-doped AlxGa1-xN/GaNheterostructures with two subbands occupati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4,85(15)

[19]“Magnetoresistance oscillations induced by intersubband scattering of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in AlGaN/GaN heterostructure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3, 94 (8)

[20]“Weak localization and magneto-intersubband scattering effects in AlGaN/GaN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 Physical Review B, 2004, 69, 125335

科研项目

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主持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主持多项部委委托课题

主要著作

《均衡与约束:若干重大关系视角下的中国经济波动》,2018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输入性通货膨胀》,2013

奖励与荣誉

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提名奖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优秀论文提名奖

201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 半程完赛

2019年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 全程完赛

上一篇:吕捷
下一篇:乔梁

孟庆轩(教授)

职称:教授

Email:mengqingxuan@vip.sina.com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斯坦福大学硕士、博士(金融);

清华大学硕士(计算机应用);

东南大学学士(控制工程);

工作经历

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特聘教授(2013-目前);

曾任教于美国宾州大学,北京大学等;

所授课程

金融决策:国际案例与在中国的应用,产业金融,战略金融,企业资本化与非线性扩张,公司金融战略

主要论文

1. 从产融结合到产融双驱:企业的资本化扩张模式,《国际经贸探索》,2011,1;

2. 出路在于产业金融,《南方日报》,2011,6,28。

科研项目

1.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融资模式研究;

苏州工业园,国家商务部 (2013-2014);

2. “长三角”产业金融体系培育与发展,(2013-2014),人民大学。

奖励与荣誉

苏州金鸡湖国际科教领军人才奖(2014);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论文导师(2015);

斯坦福大学杰出学术成就奖;

斯坦福大学荣誉校友奖

上一篇:孟庆轩
下一篇:冉冉

乔梁

联系方式:lqiao@ruc.edu.cn

个人简历

乔梁,1981年7月生于山西省太原市

教育背景

1999 - 2003,太原理工大学,经济学学士;

2003 - 2006,北京大学,法学硕士;

2006 - 2012,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Baton Rouge),政治学博士(PhD)。

研究方向

比较政治学、中外政治制度、地方政府与社会;

开设课程

本科:《政治学概论》、《国家与社会运动》、《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英文)》;

研究生:《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英文)》、《民主与民主化研究》。

学术研究

Roderick Carleton Fellowship (2006 - 2008)

The International Humane Scholarship Award (2009-2010)

LSU Graduate Student Fund (2012)

上一篇:乔梁
下一篇:时殷弘

冉冉(副教授)

职称:副教授

Email:ranran19807@gmail.com、rran@ruc.edu.cn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 2009 政治学博士 最高荣誉(summa cum laude)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 2004 法学硕士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

• 2002 哲学学士 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

工作经历

• 2015年9月-至今 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2010年10月-2015年9月 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2009 -2010 博士后研究员 美国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

所授课程

• 本科生

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导论;公共行政学导论;政治学概论;环境政治与治理

• 硕士研究生

环境政治

Introductions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全英文硕士项目2010-2012);

Intr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 Making and its Implementation: Case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cies(人大国际暑期学校2011);

Understanding China’s Lo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e Perspective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Policy Implementation

主要论文

• 博士论文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t Local Levels in China: Explain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 Gap and Assessing the Implications”, Duisburg-Essen University, 2009年7月。

• 期刊文章(部分)

[1]冉冉,“从有效性到合法性:环境治理的合法性议题与构建”,评审中。

[2]冉冉,“如何理解环境治理的‘地方分权’悖论:一个推诿政治的理论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 年第4期。

[3]Ran,Ran,“Understanding Blame Politics in China’s Decentralized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ctors, Strategies and Context”, China Quarterly , Vol. 231, 2017 (SSCI)

[4]冉冉 韩冬临,“环境治理的模式比较与路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7 年第2期。

[5]冉冉 阎甜,“协商民主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吉登斯悖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 年第4期。

[6]冉冉,“环境治理与民主转型:苏联东欧国家环境运动的兴衰变迁”,《国外理论动态》,2015 年第4期。

[7]冉冉,“环境治理的监督机制:以地方人大和政协为观察视角”,《新视野》,2015 年第3期。

[8]冉冉,“道德激励、纪律惩戒与地方环境政策的执行困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 年第2期。

[9]Xiao Zhu, Lei Zhang, Ran Ran and Arthur Mol, “Regional Restriction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pproval in China: The Legitimacy of Environmental Authoritarianism”,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Vol.92, 2015 (SSCI).

[10]冉冉,“地方环境治理中的非政治激励与政策执行”,《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5 年第1期。

• 工作论文

冉冉 韩冬临,“如何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环境治理中的中央-地方关系”,《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专题研究报告》,2014 年总第26期, 1-25-页。http://nads.ruc.edu.cn/displaynews.php?id=1852 ;文章部分收录于《改革内参》,2014年第19期。

• 会议论文(部分)

[1]“Environmental Nationalism and Sino-US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e Diplomacy”, US-China Young Scholar’s Forum, Carter Center, 亚特兰大, Dec. 2017.

[2]“Blame and 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tics”,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to China’s Ris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纽约Nov. 2016.

[3]“Consuming Environmentalism: Why and How Was Environmentalism Selected as the Ideology of Environmental Protests in Urban China?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2016 Annual Conference, 西雅图, March 2016.

[4]“Decentralization Discourse and Legitimacy Construction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tics”, 布朗大学 “workshop on China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2015年5月。

[5]“Dreaming for Clean Environment: The Role of Political Discourse in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2014 Annual Conference, 费城, 2014年3月。

[6]“Perverse Incentive Structure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Gap in China’s Loc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2012 Annual Conference, 多伦多, 2012年3月。

科研项目/经历

2015年9月-至今 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10年10月-2015年9月 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09年-2010 博士后研究员 美国南加州大学美中学院

2006-2009年 项目研究助理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2004年-现在 研究人员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与奖励计划”

• 匿名评审

Invited peer reviewer for: Environmental Politic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 Plann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Local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 China Quarterly, Modern China

《公共行政评论》, 《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主要著作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

• 书中章节

[1]“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创新”,曹荣湘主编 《生态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

[2]“Perverse Incentive Structure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Gap in China’s Loc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Genia Kostka and Arthur Mol eds, Loc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China: Challenges and Innov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14.

[3] “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创新”,俞可平主编 《科学发展观与政府创新》,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

[4] “政府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俞可平主编 《中国政府创新蓝皮书20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

[5] “政治与社会资本”, 景跃进、张小劲主编 《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奖励与荣誉

2010年6月, “2010 Best Dissertation Award”, 杜伊斯堡-埃森大学。

2009年3月, “2008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国家留学基金委。

2006-2009, 德国哈尼尔基金会博士生全额奖学金。

上一篇:冉冉
下一篇:宋伟

时殷弘(教授)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时殷弘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二级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国际关系史、战略理论、当今国际政治、中美两国对外政策和战略、东亚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1988年6月在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1993-1998)、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1998)、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教授(1998-2001)。1996至2002年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长。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查帕尔希尔分校、德国东欧与国际问题联邦研究所从事累计两年半的独立研究,并曾作为访问教授多次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和在美国丹佛大学、日本爱知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讲授研究生课程。

所授课程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思想史、国际政治经典文献导读、当代世界和中国研究方法、现代战略思想: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战略原理与中国对外战略等

主要论文

学术论文、国际政治评论和台湾问题评论490多篇

主要著作

专著:

《尼克松主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

《美苏从合作到冷战》,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敌对与冲突的由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新趋势·新格局·新规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观·战略思考》,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国际战略十一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

《国际政治与国家方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世纪初期世界政治的基本性质和中国的应有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战略问题三十篇:中国对外战略思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全球性挑战与中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史记>早该这样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病变·中兴·衰毁——解读<汉书>密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对外政策与历史教益:研判和透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年;

译著:

《美国人:殖民地历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武力与治国方略:我们时代的外交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国际政治:常在概念和当代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基雅维里主义:“国家理由”观念及其在现代史上的地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用兵之道》,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

《独一无二的战争: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怎样打伯罗奔尼撒战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主编: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9·11后世界走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战略二十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奖励与荣誉

1992年10月起领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曾获江苏省首届高等院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历史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级单位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两次)、中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论文奖等奖励。

上一篇:时殷弘
下一篇:王宏禹

宋伟(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pkusongwei@163.com

个人简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工作经历

1997年-200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本科。 、2001年-2007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博连读,参加”北大—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项目,先后获得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和北京大学博士学位。 、2007-2009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2009年8月到2015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15年8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

现任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副所长兼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亚太日报智库研究员、《太平洋学报》编委等。

前期研究重点

(1)方法与理论:重点关注社会科学方法论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理论。

(2)领域与问题:重点关注国际组织、区域合作、联盟问题与领土问题。

(3)地区与国家:重点关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尤其是美国与中国的对外政策。

当前研究兴趣

(1) 方法与理论:外交政策理论,致力于提出与完善位置现实主义理论。

(2) 领域与问题:重点关注海外利益保护与领土问题。

(3) 地区与国家:重点关注印太体系(美、日、澳、印),尤其是美国与中国的对外政策。

主要科研成果

专著

1、《国际关系理论——从政治思想到社会科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捍卫霸权利益:美国地区一体化战略的演变(194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译著:

1、【美】约翰•罗尔克:《世界舞台上的国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美】彼得•卡赞斯坦(编):《国家安全的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美】查尔斯•库普乾:《化敌为友:持久和平之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论文:

工作后:

(1)《国际规范、国家认同与国家行为——〈国家安全的文化〉述评》,《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2期。

(2)《规范与认同的相互建构——社会建构主义的进展与难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3期。

(3)《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研究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新视角》,《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国家认同与共有观念——对社会建构主义核心概念的反思》,《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4期。

(5)《美国霸权和东亚一体化——一种新现实主义的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2期。

(6)《国家安全:范畴与内涵——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3期。

(7)《从国际政治理论到外交政策理论——比较防御性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外交评论》2009年第3期。

(8) 《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战略与政策》,《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3期。

(9)《美国理论与政策隔阂的原因何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11日。

(10)《让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成为一门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4日。

(11)《国际金融危机与美国的单极地位——当前美国的国家实力、国内制度和国际战略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5期。

(12)《衡量综合国力的两种方法及其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9日。

(13)《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局限性》,《外交评论》2010年第4期。

(14)《试论美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和政策限度》,《当代亚太》2010年第5期。

(15)《美国维稳启示录》,《人民论坛》2010年9月刊(总第303期)。

(16)《国际结构的分析与预测:现有方法与实证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第8期。

(17)《中国的东亚区域一体化战略:限度、方式与速度的反思》,《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

(18)《美国如何避免矛盾“击鼓传花”》,《人民论坛》2011年4月(总第325期)。

(19)《美国人为何常有好心态》,《人民论坛》2011年6月(总第331期)。

(20)《国际关系研究亟待加强学科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4日。

(21)《科学方法论推动国际关系研究走向深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21日。

(22)《IMF近期决策结构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影响(2006-2012)》,《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第6期。

(23)《联盟的起源:理性主义研究新进展》,《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6期。

(24)《自由主义的国际规范对中国是否有利?》,《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1期。

(25)《现实主义:误解与生命力》,《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3期。

(26)《国际结构与国际格局:核心概念的比较及其启示》,《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4期。

(27)《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五年回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9日。

(28)《联盟的维持与瓦解:理论分析与案例检验》,《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2期。

(29)《乌克兰危机中的大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11日。

(30)《浅析奥巴马外交政策与美国民主党的中期选举败局》,《理论视野》2015年第2期。

(31)《中国的周边外交:多边主义还是双边主义》,《上海交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32)《国家利益的界定与外交政策理论的建构》,《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8期。

(33) 《冷战后美国的拉美一体化战略——霸权利益的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2期。

(34)《试论澳大利亚的印太体系概念与战略路径选择》,《上海交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35)《中国为什么对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说不》,《党建》2016年第7期。

(36)《实力转变理论述评》,《现代国际关系》2016年第10期。

(37)《大数据应用于国际问题研究的意义与局限》,《国际安全研究》2016年第6期。

(38) 《联盟的起源:位置现实主义的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7年第1期。

(39)《美澳双边安全关系的新发展、战略限度与中长期态势》,《国际安全研究》2017年第3期。

(40)《中国为什么不是争霸国?实力转变理论视角下的中美关系》,《太平洋学报》2017年第7期。

(41) 《金砖国家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建》2017年第9期。

(42)《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一种理论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3期。

博士期间:

(1)《国际结构与国家行为:内斗的现实主义》,《外交评论》2007年第1期。

(2)“American Hegemony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the Evolution of Interest and Strategy,”in the 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Asia-Pacific Studies, Waseda University, 2006, No. 11.

(3)《试论约翰拉格内嵌的自由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

(4)《结构自由主义的西方秩序观》,《欧洲研究》2005年第3期。

(5)《结构现实主义是个体主义吗》,《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3期。

(6)《国家利益问题:西方主流学派的论争》,《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3 期。

(7)《现实主义是权力政治理论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3期。

(8)《印俄:从争霸联盟到紧密合作》,《西伯利亚研究》2004年第5期,第一作者。

(9)《关于恐怖主义的国际政治思考》,《阴山学刊》2004年第3期。

(10) 《冷战的兴起和终结:理论的解释与评价》,《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3年第4期。

(11) 《全球化的趋势:一种现实主义的再思考》,《国际观察》2003年第3期。

硕士期间:

(1)《国际秩序:理论、实践与反思》,《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2期。

(2)《国际政治经济学刍议》,《欧洲研究》2003年第2期。

(3)《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同盟政治》,《国际论坛》2002年第5期。

(4)《中国崛起与英美崛起的地缘政治比较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

(5)《关于地缘政治结构的理论:批判与建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

(6)《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的考察—以战后法德关系为例》,《欧洲》2002年第2期。

(7)《关于国际组织的结构主义分析》,《东南亚研究》2002年第1期。

(8)《浅析国际战略与中国的选择》,《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3期。

(9)《关于国际合作理论的概述和思考》,《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4期。

(10)《美国会把所有的毒蛇一网打尽吗》,《今日世界》2002年第2期。

本科期间:

(1)《势力均衡:规则还是规律》,《国际论坛》2001年第1期。

(2)《美以联盟浅析》,《西亚非洲资料》(季刊)2001年第1期。

(3)《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真正架构—浅析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4)《从国际体系看中国外交》,《国际观察》2000年第3期。

(5)《“苏联人民”的神话—浅析阿兰•贝桑松的“民族主义与布尔什维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年第2期。

(6)《结构现实主义OR批判理论?—由〈从批判理论看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视野〉引发的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2期。

上一篇:宋伟
下一篇:王文

王宏禹(教授)

职称:教授

Email:wanghongyu@uibe.edu.cn

个人简介

王宏禹,男,出生于1982年3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博士后,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经济外交研究会副秘书长,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外交、欧洲问题研究、中欧经贸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贸易决策等。

教育背景

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政治学系,政治学博士学位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社会科学学院,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

2006年9月至2011年5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法学(国际政治学)博士学位

2004年9月至2006年6月就读于燕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硕士学位

2000年9月至2004年6月就读于燕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法学学士学位

学术进修

2012年12月-2013年2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进行博士后研究

2010年6月-7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ECPR暑期学校进修利益集团政治研究

2008年7月—9月,在联合国大学比较区域一体化研究所(UNU-CRIS)及欧洲学院(College of Europe)短期访问研究,Bruges, Belgium

2008年6月参加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欧洲研究中心 (IEE) 承办的第六届欧洲联盟GARNET博士生高级进修班

所授课程

本科生必修课《经济外交概论》,研究生专业选修课《经济外交专题研究》

研究生专题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中国特色大国经济外交》

留学生全英文选修课《European Union in World Affairs》,《China’s External Economic Relations》

博士生全英文专题课《The Shifting China’s FTA Strategy》

主要论文

China's New Generation Trade Agreements: Importing Rules to Lock-in Domestic Reform?, Regulation & Governance (SSCI/Q1/Ranking 4 in Law, IF:2.898), 2019, (co-authored with Jappe Eckhardt)

动力与目的: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身份转变的成因,《东北亚论坛》, 2019(4)

欧盟贸易战略的价值观导向及中国对策,《理论学刊》,2019(2)

比较政治学视域下量化研究方法的边界,《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9(1)(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19年第5期全文转载;被《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

欧亚金融合作制度变迁比较及中国策略——基于比较地区主义视角,《学术论坛》,2018(3)

新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东亚金融合作:根本问题及中国方案,《深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规范导向与市场需求:欧盟贸易政策的张力及其表现,《欧洲研究》, 2018(2):

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中国稀土产业的经济外交策略,《东北亚论坛》, 2017(2):82-93

主要科研项目

2018年—2019年,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规划课题“习近平对外开放思想体系研究”,在研

2018年—2020年,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济外交》,在研

2017年—2020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球价值链重塑背景下中国自贸区战略的设计与管理”(17BGJ011),在研

2017年—2020年,参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团队“基于开源数据分析的国际安全态势感知与冲突预测模型研究”(CXTD8-05),在研

2016年—2017年,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2016M591337),在研

2015年—2017年,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级课题(15YB11),已结项

2015年—2017年,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常规课程建设项目《经济外交》,已结项

2015年—2017年,参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协同创新重大课题““走出去”战略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研究”,已结项

2015年—2017年,参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重点课题西方国家对私营企业境外投资支持政策史比较研究”(201502YY004B),已结项

2012年—2015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YJCGJW012),已结项

2011年—2012年,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科研项目(11QNGJWT01),已结项

主要著作

专著: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s in European Trade Policy Making》.(英文独著)广州:世界图书出版集团,2014年第1版。

《欧盟贸易决策制定:多层网络结构下的公私交易》,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欧盟自由贸易区网络及其战略管理》(ISBN978-7-5103-2970-8),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

编著:

“China’s Economic Diplomacy: The PRC’s Grow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the 21st Century”. ACA Publishing Ltd, United Kingdom, 2015. (英文, 第二作者)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国际社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英文,副主编)

奖励与荣誉

2018年获得第七届“惠园优秀青年学者”称号

201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学奖三等奖

201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师德优秀个人

上一篇:王宏禹
下一篇:王正绪

王文(特聘教授)

职称:特聘教授

Email:wangwen2013@ruc.edu.cn

个人简介

王文,浙江义乌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兼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新华社特约分析师等,并在多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环球时报》英文版、观察者网专栏作家。

王文,曾任《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编辑、社论主要起草人,曾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高校,主要著作有《世界治理:一种观念史的研究》(译著、导读)、《大国心路:66位中外学者谈中国与世界》(主编)。2008年10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参加“国际高级访问者计划”,是该计划唯一一位入选“东亚与太平洋”(英文组)的中国人。

从业经历

曾任新浪财经、观察者网专栏作家。研究生毕业后加入《环球时报》,先后任记者、新闻编辑、历史编辑、评论编辑、社评起草人、评论组组长、编委(主管评论),2011 年“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曾翻译、主编、合著、专著《世界治理:一种观念史的研究》、《政治思想中的国际关系学》、《真话中国》、《大国的幻象:行走世界的日记与思考》、《金融是杯下午茶》等书籍十多本。2013 年初离开媒体界,参与创办新型智库,任执行副院长。目前被一些舆论称为“相当活跃的新型智库”。

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人民日报工作,曾任《环球时报》编委(主管评论、社评),在20多个国家从事采访工作,获2011 年“中国新闻奖”。

2013年初,王文参与创办新型智库人大重阳。三年多来,他撰写、牵头的研究报告多次获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连续三年参加G20峰会,与G20国家多数领导人均有面对面交流。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王文是其中受邀参加并发言的十位学者代表之一。

所授课程

1. Five and A Half Year of the BRI: thinking and prospect after walking in a hundred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2. The Evaluation and Summary of the 10th Anniversary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the USA

主要著作

《美国的焦虑》、《2016: G20与中国》、《世界治理:一种观念史的研究》、《G20与全球治理》、《政治思想中的国际关系学》等书籍20多本。

奖励与荣誉

被评为“2014年中国智库十大代表人物”(中国网),获“2015年中国最佳评论作品奖”(中国政府网)、“2015年中国改革发展领军人物”(中国发展网)等荣誉。2014年来,人大重阳连续两年入围由美国宾州大学评定的“全球智库150强”(仅有七家中国智库),也被官方任命为2016年G20共同牵头智库、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等。

上一篇:王文
下一篇:谢桂华

王正绪(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wangzhengxu@fudan.edu.cn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91-199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 工学士

1997-1998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 硕士

1998-2005 美国密歇根大学 博士

社会兼职

自2004年9月至2006年5月任中英文双语学术期刊杂志《视界》(Perspectives)联合主编

自2011年12月起,任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今日亚洲”系列图书编辑顾问

自2013年7月起任亚洲公共舆论研究期刊(Asian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创始编委

自2014年9月起担任亚洲比较政治期刊(Asi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tics)创始编委

所授课程
中国政治
主要论文

《东亚社会中的公民政治参与》, 《政治学研究》, 2018-01-01

- 《democratic localism:the case of grassroots self-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 《中国政治学评论》, 2018-01-01

- 《国际与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机构建设:通往能力之路》, 《社会科学前沿》, 2018-04-01

- 《构建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的“两个一百年”目标》, 《中国新闻周刊》, 2018-06-06

- 《中韩合力可创东北亚新机遇》, 《同舟共进》, 2018-09-01

- 《打破“亚洲悖论”时机已到》, 《中国新闻周刊》, 2018-11-01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南华早报》, 2018-12-26

- 《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的重大意义》, 《人民论坛》, 2017.11.15

- 《方瑞丰试论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中国民航业的国际化发展 》, 《中国民航报 》, 2017/9/28 第7版

- 《塑造亚洲认同 引领亚洲世纪》, 《环球时报》, 2017年11月17日 第14版

- 《中国如何引领亚洲世纪 》, 《中国新闻周刊》, 017、11.13 第42期 第45页

- 《中国崛起 亚洲故事》, 《联合早报》, 2017/5/17 第08页

- 《“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历史维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10/27,第4版

- 《中国民航的国际化战略》,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11)39

- 《西方国家元首的权威从哪来》, 《人民论坛》, 2017,(01):26-27.

- 《互联网使用对政治机构信任的影响研究》,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7 第一期,164-177.

-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亚洲多边主义——如何构建新的亚洲认同》, 《文化纵横》, 2017.10.10

- 《古代中国大历史的社会科学解释》, 《开放时代》, 2016.5.1

- 《东亚的机构信任:制度与文化的差异》, 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全文转载, 2016.5.1

- 《东亚公民对政治机构的信任:制度与文化差异》, 《开放时代》, 2016.2.1

科研项目

- 2009-2012 欧盟委员会科技总司资助,“中国人对欧盟的认识”项目

- 2009-2011 欧盟委员会科技总司玛丽·居里项目资助,“中国地方治理创新”项目

- 2009-2011 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资助,“正在形成的中国民主公民”项目

- 2011-2013 欧盟委员会科技总司玛丽·居里项目资助,“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维权”项目

- 2011-2013 欧盟委员会科技总司玛丽·居里项目资助,“中国公 的民主观念”项目

- 2011-2014 欧盟研究委员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资助, “欧洲中国研究和咨询网”

- 2015-2019 英国经济学与社科研究委员会(Economic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地方政府在经济和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经验对肯尼亚与乌干达的借鉴”

上一篇:王正绪
下一篇:徐正源

谢桂华

教学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及历史区域地理方面的研究。

研究成果

《宏基初奠——秦汉改革及其因果成败》(与甘黎明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古代中国礼器——来自商和西周时期墓葬和窖藏的证据》,[英]罗森著,刘新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状元罗洪先与<广舆图>》(与李孝聪先生合著),《文史知识》2002年第3期;

《汉高祖名邦字季略说》,《史学月刊》1999年3期;

《晋永嘉乱后南迁流民地域选择述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3期;

《六朝历史文化大事年表》,收入《六朝文化》一书。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太平天国”国号论述》,《江苏地名》,2000年4期;

《陈郡谢氏江左地域选择述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3期;

《唐宋江南地域空间的分化与整合》,《唐研究》第十一卷,2005年;

《永嘉乱后北方移民的地域选择——以江南为例》,收入《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2月。

《“五岭”考辨》,《国学学刊》2009年第四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10年第3期;

《帝国路线的选择:历代五岭交通格局的变迁》,《国学学刊》2014年第二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地理》2014年第5期。

上一篇:谢桂华
下一篇:许勤华

徐正源

Email:xu_zhengyuan@aliyun.com

个人简历

徐正源,出生年月:1978年3月 ,籍贯:河北,最后学位:法学博士

教育背景

2009年 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 访问学者

2008年9月-2009年9月 日内瓦高级国际与发展研究院 博士后

2007年 美国富布莱特学者

2004年04月-2008年3月 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 博士

2003年09月~2006年07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  法学博士 

2000年09月~2003年07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        法学硕士

2001年09月~2002年06月: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硕士

1996年09月~2000年07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法学学士

主要研究方向

当代中国外交战略、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大国关系、中国与国际机制

主要讲授课程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世界经济与政治、专业英语、专业汉语

学术研究

曾主编《阅读美国》(外文出版社,2004年)、《阅读英国》(外文出版社,2004年)等书籍;参与翻译《全球通史》(北大出版社,2006年)、《常 用日语生活用语》(外文出版社,2001年)等书籍和其他学术文章;参与编写《外事礼仪》、《国家公务员礼仪》、《接待礼仪》等礼仪类书籍;撰写《权力与 责任: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中国的国际责任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定位》、《结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重新定位》、《中美外交 决策咨询机制比较分析》、《US-EU Divided on High-Tech Issues》等论文发表在《教学与研究》《日本爱知论丛》《China Daily》等刊物和报纸上;《南京大屠杀与9•11事件的比较分析:公众所受心理冲击对政府政策的影响》获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费彝民论文写作竞赛”一等奖。

上一篇:徐正源
下一篇:杨敏

许勤华(教授)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许勤华,女、浙江杭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硕导、国际关系学博导。

1991年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期间为克布拉格经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受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派至亚太能源研究中心(日本东京)任主任研究员;2016年至2018年挂职学校科研处副处长,分管全校科研国际化工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副院长,兼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原苏东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能源局研究咨询基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经专委常务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专委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国家能源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新疆大学客座教授,世界能源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石油经济》编委,人民网理论版专栏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留学基金委以及国家社科项目评委。是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论坛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大会发起人,世界大学智库联盟倡议人。

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海淀区第十届政协委员。

所授课程

全球能源安全

主要论文

论文(部分):

1.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现实需求与实现路径,《教学与研究》2020年5月

2.俄属地区北极油气起源与中俄油气合作,《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9年8月

3.“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现代国际关系》2019年6月

4.中国全球能源战略:从能源实力到能源权力,《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17年第3期

5.“国际能源合作倡议”及其有效性研究:一项以APEC框架内能源合作项目为样本的规范性检验,《国际论坛》2016年8月

6.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取向:自发达国家行为观察,《改革》2014年8月

7.中亚文明史(第六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3(与吴强教授合译)

8.油价高企影响世界经济,《求是》,2008年第9期

9.评批判性地缘政治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1月

10.“The First Decade and After: Albania’s DemocraticTransition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Context of Southeast Europe”,Europe-AsiaStudies,May2002(SCI and SSCI)

专业文章(部分):

1.“低碳发展是解决雾霾问题的根本之路”,《人民日报》理论版,2014年3月17日

2.低油价将重塑全球能源秩序,《新京报》,2020年4月30日

3.国际油价狂跌的真正诱因:全球能源格局的巨大变化,人民网,2020年3月20日

4.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与地区能源合作新格局,《中国石油报》,2018年6月13日

5.中国能源外交战略的若干思考,《中国科学院院报》,2013年8月19日

主要著作

许勤华教授迄今出版著作10余本。在国内外发表中英文论文、专业文章和评论100余篇。在人民网理论版发表专业文章25篇。

著作(部分):

1.“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报告(201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2.《中国能源政策解读:能源革命与“一带一路”倡议》,石油工业出版社,2017年(中英文版)

3.中国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年

4.低碳时代发展清洁能源国际比较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

5.能源外交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6.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起至今

7.新地缘政治:中亚能源与中国,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

8.文化差异比较研究:为促进国际合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年(英文版)

9.中亚概论:民族、宗教与能源. 北京:世界知识所出版社,2007年

上一篇:许勤华
下一篇:翟东升

杨敏(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英语语言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2005)

英语语言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1997)

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吉林大学,1992)

出国访学、进修经历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09.08-2010.07)

英国Reading大学教育部留学基金访问学者(2000.09-2001.07)

学术职称

教授四级

所授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语言学,语言学导论,文体学等

主要论文

(1)“Ruth Wodak话语历史分析法中的哲学社会学思想探索”,《外语教学与研究》(第一作者),2019(3):347-356。

(2) “论合同语篇翻译的效力对等标准及应用”,《中国外语》(第一作者),2019(2):18-23。

(3)“Ruth Wodak政治话语分析中的政治观研究”,《中国外语》(第一作者),2018(6):39-47。

(4)“基于语料库的‘历史语篇分析’(DHA)的过程与价值”,《外国语》(第一作者),2018(2):77-85。

(5)“积极应对后喻文化时代教育挑战”,《人民日报(理论版)》2015.10.30。

(6) “态度资源、身份认同、权力资本与‘超个人话语’的建构”,《当代修辞学》2014(2):22-28。

(7)“以宽广视野看待语言规划”,《人民日报(理论版)》 2014.01.28。

(8)“话语意义历史理论重构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外语学刊》,2013(5):57-62。

(9)“孔子学院与塞万提斯学院之比较——中国文化的现代意识与西班牙文化的后殖民主义”,《新疆师大学报(社科版)》2012(6):74-79。

(10)“系统功能视域下的法律英语翻译”,《外语研究》,2012(2):77-81。

(11)“穿越语言的透明性——关于《动物农场》中语言与权力之间关系的阐释”,《外国文学研究》,2011(6):153-158。

(12)“中外语篇分析学者对话的机缘与问题”,《当代修辞学》(原《修辞学习》)。2011(2):92-94.

(13)“西方政治语篇分析的语用学视角”,《中国外语》2011(2):37-42。

(14)“2009年度《语言与政治期刊述评》”,《外国语》,2010(5):90-93。

(15)“西方政治语篇的社会语言学视角”,《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2010(5):91-95。

(16)“立法语篇人际功能的权力意志剖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4):5-8。

(17)“立法语篇文化语境权力意志剖析”,《修辞学习》,2007(2):45-48。

(18)“立法语篇的逻辑功能的权力剖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 11-13。

(19)“法律语篇权力意志剖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 50-57。

(20)“阅读教学中功能语法语篇分析模式的尝试性应用”,《外语界》,2004(2): 41-44。

(21)“语篇分析的不同策略及其各种方法”,《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6): 50-55。

(22)“试论语篇分析的点滴哲学渊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 13-16。

(2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75-79。

(24)“外语课堂研究”,《外语教学》,2001(6): 74-78。

(25)“听力理解与应用写作综合测试的初步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2): 34-36。

(26)“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提高大学英语素质教学”,《外语教学与翻译》,2005(11)。

(27)“处于前科学阶段的语篇分析目前在海内外的进展”,《外语论坛论文集》,2003.12。

(28)“在个性化教学空间中,技巧性地引导学生自学”,《外语教学思辨和试验论文集》,2003.3

(29)“中国入世后,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外国语言文学与教学研究论文集》,2003.3。

(30)“外语课堂导入文化研究”,《大学外语教学研究》,2001(12)。

(31)“提高语言学习的自治能力”,《江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5-19。

(32)“开展理论学习与教学研究,走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教学路子”,《大学外语教学研究》,2000(5)。

(33)“迁移路上的血泪与升华”,《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1999(12)。

(34)“世纪回眸:中国英语教学百年史观”,《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9(1):1-5。

(35)“大学英语考试改革的一项题型试验研究”,《大学外语教学研究》,1998(12)。

(36)“外语教学中美学应用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增刊),1998(6)。

(37)“迁移与变异----解析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煤炭高等教育》,1997(12)。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015)“Ruth Wodak政治语篇分析的学术思想研究”。

2)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12)“话语符号历史模态重构当代中国国家认同”。

3)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2008)“美国总统候选人政治演讲的批评式话语分析”。

4)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面上项目(2006)“法律语篇权利意志研究”。

5)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学院品牌项目(2011)“积极话语分析理论建构当代中国爱国主义语境”。

主要著作

(1)《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

(2)《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法律语篇权力意志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多维角度透视当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杨敏
下一篇:张朝阳

翟东升

个人简历

男,1976年生,江苏启东人。

1994年至2004年在人民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政治学、金融学、战略思想史等专业),其间前往法国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Po),英国杜伦大学(Durham)两校进修,2004年获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及评论写作,研究领域涉及国际战略与战略思想史,对外经济关系,欧洲与欧盟,战略三角理论,金融与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等课题。

作为访问学者(honorary visiting professor),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受邀前往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从事一年访问研究,并参与组建和经营由人民大学和VUB两校合作成立的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BICCS)。期间多次参与筹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参加欧盟机构及下属研究机构的研讨会十数次。另于2006年6月前往法国巴黎十大参加“欧洲研究”学术会议,2006年11月前往西班牙卡迪兹大学参加当代国际关系史学术会议并作主题发言。 2006年于BICCS的当代中国研究硕士项目中授课,2007年3月至8月受聘于波士顿大学布鲁塞尔分校授课。2007年9月回国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硕士项目主任,该项目面向全球招生,旨在为世界各国培养新一代中国问题专家。 著有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并有国际问题时评文章近百篇在国内刊物发表。

上一篇:翟东升
下一篇:张晨

张朝阳(教授)

职称:教授

Email:zzy001@sjtu.edu.cn

个人简介

张朝阳,男,1975年生。2010年8月,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前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99-2002,中国古代史硕士)、西北大学历史系(1992-1996,历史学学士)。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讲师、西安碑林博物馆助理馆员。

所授课程

Shipwrecks and Maritime Silk Road,国学经典选读,文物与古代社会

主要论文

1.《佛教与唐律“和离”制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4期(cssci)

2.《汉代民事诉讼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年第4期(cssci,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13年第6期)。

3.《论汉初名田宅制度的一个问题:按爵位继承旧户田宅?》,《中国农史》2013年第4期(cssci)。

4.《论汉代产生的“内省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cssci)。

5.《也从里耶简谈秦代乡啬夫与乡守:论基层管理的双头模式》,《史林》2013年第1期(cssci)。

6.Revisiting the A.D. 28 Case from Juyan 居延: How Was Civil Justice Different from Criminal Justice in Han China? (重读居延公元28年案例:汉代民事正义与刑事正义有何不同?),于Journal of Asian History(亚洲历史杂志,A&HCI),47.1(2013).

7.《里耶秦简所见中国已知最早庶民财产继承遗嘱初探》,于王沛编《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8.《民+万民的二元结构与 “以天下为一家:罗马法与汉法的不同心态”》,于吴玉章、蒋传光编《西方法与国家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328-343页。

9. The Legal Concept of Zhi 直: The Emphasis of Verification in Early China(“直”作为法概念:中国早期对实证的强调),Monumenta Serica ,Vol. 59(2011)。

10. 《张家山二年律令与风俗通义中两则案例的对读》, 《史林》 2009年第4期(cssci, 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2010年第1期)。

11.“A Note on Civil Cases in Early China (中国早期民事案例札记),"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美国东方学会志,A&HCI) 2008年第1期。

12.“Tang and Song Literature”(唐宋文学) 和 “Tang Song Religion and Philosophy”(唐宋宗教与哲学); 于 The Glorious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辉煌的唐宋王朝):A resource for educators (教学参考手册), 2006年五月。Asian Art Museum, San Francisco(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参考手册中的两章) 。

13.《西安碑林藏明余子俊刻石三通》, 于《西安碑林集刊》,第5辑(1998) 。

14.《关于马麟墓志作者的官职问题》 ,《 文博》1998年第5期。

15.《西安碑林藏宋人题记几则》,《文博》1997年第5期(与田福宝合撰)。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2011年青年项目“中国早期民法的诠释”(项目号11CZS009;已结项)

上海市2012浦江人才计划“中国传统民法之基石:以战国-秦汉为核心”(12PJC041,在研)

主要著作

专著

《中国早期民法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

书评

《评〈汉魏法律与社会:以简牍、文书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学术》总第32辑(2012年)

上一篇:张朝阳
下一篇:张猛

张晨(副教授)

职称:副教授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2006年9月至2011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系 硕博连读

2002年9月至2006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 国民经济管理系本科

工作经历

2016年3月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2011年7月至2016年3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系 教师,《政治经济学评论》编辑部副主任、责编,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教工党支部书记(期间从2015年1月起担任北京市顺义区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挂职))

所授课程

当代中国经济

主要论文

论文:

《中国式“高房价”——地方政府围绕资本的竞争》当代经济研究/2014-12,第一作者

《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化》,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10,第一作者

《技术落后、过度剥削与经济失衡》,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9,第一作者

《利润率能够作为国有企业效率的“充分信息”指标吗》,教学与研究/2014-05,唯一作者

《资本积累视角下的劳动力价值:识别、测算与中国现实》,经济学家/2014-06

《论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第二作者

《国有企业绩效提高主要来自垄断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5期,唯一作者

《“市场失灵”不是国有企业存在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

《国有企业是低效率的吗》,经济学家,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

《“国有企业垄断论”的谬误》,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作用》,经济纵横,2009年第6期,第二作者

《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逻辑及对我国国有经济改革的启示》,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7期,唯一作者

《评所谓“国进民退”》,国有资产管理,2010年第1期,唯一作者

《阴谋论,还是谏言书》,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10-30,唯一作者

《在经济安全视角下审视国有企业作用》,国企,2010年第10期,唯一作者

科研项目

国有经济布局及结构调整研究,国务院国资委,项目主持人

主要著作

《以功能评价效率——国有企业定位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09-01

上一篇:张晨
下一篇:张晓通

张猛(副教授)

职称:副教授

个人简介

张猛,中国致公党党员,经济学博士。

教育经历

1994-1998 吉林大学 经济学学士

2003-2005 奥克兰大学 国际商务硕士

2011-2014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博士

研究与工作经历

2005-2008 New Zealand FX Finance

2008-2011 清远德高信实业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总经理

2010-2015 陈德良慈善基金会 理事

所授课程

中国国情与发展

主要论文

2017,《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6 注入与漏出:典型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循环与增长——兼论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西部论坛》,2016

2015-9 《普京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015-4 对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美博弈的分析与建议,《经济导刊》,2015

2015-8 美国需要什么样的俄罗斯,《国际经济评论》,2015(4)

2015-3 跨国公司是如何为发达国家利益服务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3

2015-2 普京新保守主义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第二期

2014-12 关于完善和深化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建议,《问题与思路》2014年第45期

2014-11 普京新保守主义只能向前走,《环球时报》11.28

2014-07 跨国公司是如何为发达国家利益服务的:跨国公司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3-06 上海合作组织自贸区:构想及其意义,《国际经贸探索》

2013-01 中俄贸易集中度和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08 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正当时 《中国金融》

2013-12 The future of Russia: A Chinese Perspective 《The European-Russia Dialogue》(欧盟书刊) the Bertelsmann Stiftung

2013-01 日本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熨平还是放大?《世界经济研究》

会议论文及发表演说

2014-10 “警惕参与全球价值链风险,深化对跨国公司再认识”,世界经济年会,世界经济学会,浙江大学主办

2012-10 “为什么有麦当劳的国家没有战争:跨国公司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世界和平大会(台湾),台湾南天研究

主要著作

2008-5 《财富共振》 ISBN9787810799812 暨南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张猛
下一篇:周戎

张晓通(教授)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张晓通,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经济外交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欧洲学会理事、武汉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武汉大学-西印度大学加勒比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先后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获ULB大学政治与社会科学博士学位。曾供职中国商务部,从事对美、对欧经贸业务。

个人经历

2004-2010年在中国驻欧盟使团工作。2011-2012年在商务部美大司美国处工作。参与过中欧、中美、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双边和区域贸易谈判。2012年底调入武汉大学工作。2014-201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访学。

主要论文

中文论文:

《历史的逻辑与欧洲的未来》,《欧洲研究》,2018年05期。 [2]

《四大地缘战略板块碰撞与五个“地中海”危机》,《国际展望》,2017年06期。 [3]

《特朗普经济外交思想与实践:重返经济民族主义》,《边界与海洋研究》,2017年04期。 [4]

《冷战后中东欧地缘政治博弈:过程、规律及未来走势》,《领导科学论坛》,2017年01期。 [5]

《欧洲社会思潮的内在博弈与外在影响》,《人民论坛》,2017年12期。 [6]

《中国在中东欧的经济外交》,《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7年01期。 [7]

《联系权力:欧盟的权力性质及其权力战略》,《欧洲研究》,2016年第3期。 [8]

《“粉色浪潮”——拉丁美洲左翼政党的兴衰》,《国际论坛》,2016年第4期。 [9]

《欧盟新贸易战略分析及对策》,《国际贸易》,2016年第4期。 [10]

《“一带一路”与地缘政治理论创新》,《外交评论》,2016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外交”2016年第9期转载。 [11]

《投资加勒比地区的政治风险及应对措施建议》,《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第5期。 [12]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成绩、问题与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11期。 [13]

《中国公司亟需独立掌控地缘风险》,《财经》2014年10月。 [14]

《国际贸易秩序演变与国家间贸易争端管理》《复旦国际评论》,2014年10月,第二作者。

《论中国特色的大国经济外交》,《欧洲研究》,2014年第4期。 [15]

《中国经济外交的理论构建:一项初步的尝试》,《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16]

《欧日自贸区谈判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欧洲研究》,2013年第4期。 [17]

《中美经贸关系:管理竞争性相互依存》,《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第1期。 [18]

《论中国经济实力的运用问题》,《东北亚论坛》,2013年第1期。 [19]

《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欧洲经验的启示》,《国际贸易》,2012年第9期。 [20]

《美欧跨大西洋自贸区基本情况及中方对策》,《国际贸易》,2013年7月刊,第二作者。

《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如何把握中欧经贸关系》,《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十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处理好三个变量,推动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国际交流》,2012年第1期。

《经贸领域中美欧三方博弈的思考》,《欧洲问题参考》,2010年第19期(总第418期),中国社会科学院

报刊杂志文章

“中美丝绸之路战略比较”,《产经新闻》,2014年10月28日。 [23]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前世今生”,《产经新闻》2014年10月21日。

“中欧各自改革可以深度对接”,《北京青年报》A13版,2013年11月19日。 [24]

“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经济日报》,2013年10月24日。 [25]

“美欧签署自贸协定,靠谱不靠谱?”,《国际商报》,A2版,2011年12月3日。 [26]

“中美欧经贸大三角——谁主浮沉?”,《国际商报》,A4版,2010年12月14日。 [27]

科研项目

《经济转型和民生》(英文版),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项目批准号:16WJY002),2016年立项。

《高铁走出去的地缘政治风险研究》(项目批准号:15BGJ04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5年立项。

《一带一路与经济外交创新》,“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发展计划”,2016-2019。

《中美经贸关系简史》,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2016年青年项目。

《西方经济外交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武汉大学2013年度“海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动态追踪计划”立项。

主要著作

出版专著《欧盟研究随笔》、China's Economic Diplomacy: the PRC's Grow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the 21st Century(合著),出版译著《欧盟经济外交》、《经济外交官》,

上一篇:张晓通
下一篇:Andy Mok( 莫天安 )

周戎(高级研究员)

职称:高级研究员

email:r_joe386@hotmail.com

个人简介

周戎,原《文汇报》驻德黑兰首席记者,中共党员,北师大英语文学学士,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先后担任光明日报驻澳大利亚和巴基斯坦首席记者,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十佳记者。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7次,并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工作期间获中央办公厅一等奖。

footer